
18955179993
文章来源:admin 时间:2019-09-25 08:56
专家团对话:直击家庭教育痛点 分享前沿理念
本届论坛特邀上海新闻广播电台《教子有方》节目监制/主持人昕明作为嘉宾主持,本场六位特邀对话嘉宾分别为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/上海二期课改领军人物王厥轩、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科研处处长吴增强、徐汇区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、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顾文秀、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教育心理学中学高级教师蔡素文。六位嘉宾就“隔代教养”、“暴力教育”、“起跑线前移”、“教育缺位”、“公民同招”等家长群体最为关注的热点议题展开对话,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,对教育方法进行了诠释。在特设的现场提问环节中,在场的家长向嘉宾们踊跃提问,纷纷就自身的教育困惑向嘉宾发问,嘉宾有针对性的解答,获得家长的肯定,现场掌声不断。
上海市二期课改领军人物王厥轩:怎么看待学与玩的关系?
现在很多家长把外在的、显性的、可以测量的东西看得很重,看重语文考多少分,数学考多少分,这是不正确的。举个例子,例如让孩子超前学识字,是弊大于利的,识字就是他认知过早地符号化,在识字过程中,把他的想象力、学习兴趣都磨没有了。所以提早学习过程,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一个人可塑性过早、提前消耗了。玩的背后其实有无穷无尽的想象,是孩子成长的“阳光雨露”,这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,对孩子一辈子成长真的非常重要。家长应当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,对学习配置的培养——好奇心、求知欲、积极性的情感体验、想象力、毅力、自信心培养这些方面更加重视。
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科研处处长吴增强:如何处理好隔代教育的矛盾?
我觉得在隔代教育中,我们祖父辈跟我们子女会发生一些冲突,这个冲突是角色不同、心态不同,导致教育方法有差异。但是,我认为隔代教育完全可以形成合力,作为祖父辈来说,你不要角色错位,不要代替,但是,如果你的子女发生教育焦虑,你可以跟他们进行探讨,尊重子女的意见。反过来,作为子女来说,也要体谅自己的父母,自己父母年纪那么大,你对他们照料孩子要心存感激。双方在换位思考的角度,聚焦孩子未来的成长,我想共同语言会越来越多。
徐汇区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:爸爸的缺位会有什么影响?
爸爸在陪伴中缺位,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,一,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,他的时间、精力不允许他过多陪伴自己的孩子,从某种角度来说也错失了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。第二种,人在心不在,不知道怎么陪自己的孩子,就跟孩子自己一样,各玩各的。第三种可能就是因为跟妈妈之间的观念有所冲突,就退出来,所以看不到有质量的陪伴。我一直认为孩子、爸爸、妈妈这三者之间,在家庭中有一个均衡的关系,这个均衡关系确保孩子一步步成长,在这个家庭获得安全感这种健康的成长。当爸爸缺失的时候,可能在孩子的性格、性别、智力、社交方面会有所影响。
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顾文秀:前移学习起跑线有没有必要?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,有的语言发展快一些,有的肢体快一些,没有关系。对于要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,这个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孩子要去上小学了,他现在需要成长的是什么,有没有困惑?有没有需求?有没有理想?让他觉得,哇!上小学太美好了,我幼儿园阶段积攒很多对小学的期盼,我可以在小学交到很多好朋友,可以有很多发挥的余地和舞台。我个人觉得,千万不要在每个阶段去设立一个所谓的起跑线,生命成长是没有起跑线的,我们也希望每一个孩子可以做更好的自己。